當一個人對世界徹底失望的時候,也是放棄自己的時候。 明朝的衰落,是從一個14歲少年成為皇帝開始的。 他叫朱厚熜,年號嘉靖,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。 在明朝的十六個皇帝裏面,他並不起眼,人們提起嘉靖的時候,關鍵詞往往是“昏庸”、“變態”。 他當眾打死了十七個大臣,他虐殺了兩百多個宮女,他二十多年不上朝...... 看上去,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、昏君。 ▲明世宗朱厚熜 事實上,他只是明朝歷代皇帝的一個縮影。 原本,他不過是湖北的一個閒散王爺,與母親相依為命,出了名的善良、孝順。 只是一次意外,他成為了皇帝。 他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,要讓大明重新變得強大。 但事與願違,大臣們只希望他做一個聽聽話話的傀儡,沒有人在乎過他的意願。 他連叫自己的親生父母,一聲“爸爸”、“媽媽”,都成了天大的難事。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,只能在這一年年的鬥爭中,消耗掉對待這個世界的善意。 最終,成為一個暴君、昏君,徹底讓大明走向毀滅。 01 讓朱厚熜徹底對這個世界失望的,是一場“宮廷政變”。 那一夜,他服下了臣下送進來的媚藥,來到了自己的愛妃曹氏的宮裏。 翻雲覆雨過後,朱厚熜心滿意足地在牀上睡着了。 又是一個天下太平,長生不老,萬古流芳的美夢。 ▲美好的一片願景 忽然間,一羣宮女偷偷圍了起來。 她們緊張而堅定地,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,把它套在了朱厚熜的脖子上。
宮女們給繩子打上了結,開始用力,再用力,眼看着,朱厚熜就要死於非命了。 可或許真如後來的朱厚熜所想的那樣吧,上天保佑,他命不該絕——一個宮女竟然不小心打了個死結,繩子根本沒法勒死人。 此時,有人發現了宮中的異動,侍衞們趕來,把這羣只有十幾歲的宮女控制住。 一場轟轟烈烈的政變,就以這樣一種戲劇的方式結束了。 參與這場宮變的十八人,事後統統以凌遲的方式,被公開處刑。 此事,被稱為“壬寅宮變”。 ▲壬寅宮變的宮女們 這羣宮女,年齡僅有十三四歲,正是嘉靖讓人從全國蒐集回來的處女。 朱厚熜的目的,是要用這些童女的經血作為藥引,為了煉成“長生不老藥”。 為了保持“潔淨”,這羣宮女只能吃桑葉、喝露水。 朱厚熜還經常會毫無理由地去鞭打這羣宮女。 前前後後,餓死、鞭打致死的宮女超過了兩百人,參與宮變的十六個人,也隨時都可能是下一個。 與其活着等死,不如就當是為死去的姐妹們報仇吧——這或許就是那羣宮女的想法。 嘉靖僥倖地活了下來。 但他的後半生,一直活在這種隨時要被人殺死的恐懼之中。 他乾脆搬離了皇宮,連朝也不上了,開始更加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修道成仙的美夢之中去。 他開始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昏君了。 02 朱厚熜,其實是被一步步逼到這個地步的。 最早的時候,他只是一個有點早熟的少年,一個獨生子,一個孝順又善良的孩子。 爸爸是分封到湖北的一個閒散王爺,是安陸城裏出了名的大善人。 每次遇到水災旱災,朱厚熜都會跟着爸爸一起,在城裏施粥賑災。 十二歲那年,父親去世了,他要在家中守孝三年,便與母親相依為命。 沒想到,才剛剛過了兩年,他的平靜生活就宣告結束:他的堂哥正德皇帝死了,因為沒有後代,組織上決定讓朱厚熜來當這個皇帝。 對於朱厚熜來説,這是帶刺的玫瑰,這是有毒的香水,這是致命的誘惑。 他沒有去過那座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城。 但他知道,皇帝意味着權力的同時,也意味着血雨腥風、勾心鬥角。 他思考很久,還是選擇了動身。 當然,那一刻他其實也沒辦法拒絕這個“聖旨”。 ▲科舉考試中的皇帝(殿試場景) 還沒進入京城,他就收到了來自朝臣們的下馬威。 他們要求,朱厚熜進入皇城的時候,得從側門進——這是太子進城走的路線,皇帝從來都是走正門。 不要以為,這只是走個形式的問題。 一步低頭,步步低頭,今天認了慫,朱厚熜這一輩子也就只能是當個傀儡了。 十四歲的朱厚熜,第一次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純粹的惡意。 他決定,露出一口稚嫩的獠牙。 他拿出了聖旨,指着上面説:按照先帝的安排,我是來繼承皇位,而不是當太子的,我必須走正門。 “如果不走正門也行”, “那我就回湖北了”。 此時,鎮定的朝臣們才開始正眼望向這個依舊面帶稚氣,卻一臉倔強的少年。 他們沉默地讓開了道路,目送着朱厚熜,走進這個帝國的重心,登基為皇。 他們開始意識到,這個鄉下地方來的小王爺,註定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。 在往後的四十多年裏,他們將不止一次地感受到這一點。 03 朝臣們的反擊很快到來。 他們要讓朱厚熜知道,玩陰的,你還太年輕了。 僅僅登基第六天,便有人上奏:按照“兄終弟及”的原則,繼承了正德皇位的朱厚熜,應該認正德的老爸為父親。 我來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個邏輯:因為皇位的繼承需要一脈相承,由於正德既沒有兒子,也沒有兄弟,朱厚熜就需要過繼給正德的老爸,朱厚熜也就成了正德的親弟弟。 這也就是所謂的“兄終弟及”。 往後,朱厚熜就得管自己的親生父母,叫叔父、叔母了。
十四歲的朱厚熜,將成為一個徹底的孤家寡人。 為了這座皇位,他願意做出這種犧牲嗎? 朱厚熜的答案是,不願意。 作為家裏唯一的兒子,父親死後,他便是母親唯一的依靠了。 他將傾盡一切辦法,保護自己,保護父母。 所以,他拒絕了這個請求,而是發出了自己的旨意——我要追封死去的父親為先皇,母親為皇太后。 然後,這份旨意被內閣三次駁回。 ▲文武百官 一時之間,朝廷上分成了兩派。 一派支持皇帝,成員是兩人。 另一派反對皇帝,成員超過兩百五十人。 2vs250,怎麼鬥? 在經歷了三年的拉扯之後,嘉靖等不下去了,他選擇了硬來。 他直接降旨禮部,擇日追封自己的父母,並遷父親的牌位進太廟——一般只有當過皇帝的皇室成員才能位列其中。 此時,恰逢早朝結束,明朝第一才子楊慎,説出了那句堪稱傳世經典的話:國家養士百五十年,仗節死義,正在今日。 隨後,兩百多人浩浩蕩蕩地跪在了宮門之前,哭喊着朱元璋的名字,要求朱厚熜撤回命令,哭聲直接傳到了後宮之中。 從上午七點,到下午一點,羣臣哭足了六個小時。 期間,朱厚熜派太監多次讓大臣們離開,大臣們都堅決不走。 當君臣成為仇寇,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皇帝在皇宮裏孤立無援,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? 朱厚熜選擇用暴力來終結這一切。 錦衣衞出動,250人通通被捕,被施以“廷杖”,十七名大臣就這樣被活生生打死。 這一天,朱厚熜向世界,伸出了一把刀。 04 那一天的朱厚熜,其實還沒有徹底的絕望。 他還是努力地嘗試着,要當一個好皇帝。 他想向那羣大臣們證明,朱厚熜也可以讓大明重新煥發生機。 那段時間,史家稱之為“嘉靖中興“。 當時,太監的權力很大,數量也很多。 據説有個“潛規則”是這樣的:來京上任的官員,都會問京城的富商借幾萬兩銀子來打點太監,等到順利上任,再想辦法中飽私囊,還上這筆錢。 而在各地,那些負責監督軍隊和地方官的太監,更是靠着“山高皇帝遠”,與貪官們串通一氣。 朱厚熜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整治這些太監們。 幾年間,天下竟少了一大半的宦官。 留下來的,也都兢兢業業、如履薄冰,生怕自己死無葬身之地。 這段時間,也成了明朝歷史上少見的,沒有宦官亂政的時期。 ▲明代國畫胡笳十八拍圖卷局部 處理完太監的問題,他又開始整頓皇親國戚的問題。 當時的王爺們、外戚們,不但是剛剛冊封時有一大筆的田地、錢財,每年逢年過節,朝廷也都會大肆封賞。 封賞土地時還常常會出現一個問題——將大量的農田強行收為官田,不知道多少農民為此流離失所。 而國庫,也在這肆無忌憚的封賞中,年年入不敷出。 朱厚熜首先做了一個決定:外戚不再世封,也就是爵位只傳承一代,而且每年的封賞都大幅度減少。 然後,要求各級官員清查皇親國戚們的土地,將強奪的田地歸還給農民。 幾年過去,國庫裏每年多出來的白銀高達五百多萬,糧草也夠支用十年。 軍隊裏那些胡作非為的宦官、坐吃山空的皇親貴族被一掃而空,南方的倭寇也在他的決策下,一舉平定。 這一刻的朱厚熜,仍然算得上是一個明君——哪怕有所瑕疵。 但另一邊,他跟朝臣們的矛盾,卻也一直沒有停息過。 他只能是將大臣換了一個又一個,官員們向走馬燈一樣地,進了京城,又離開京城。 整整十七年時間,在朱厚熜耳邊的聲音,就是“這不行,那不好”。 他開始累了,開始選擇放棄自己。 既然你們不想看到我,那我就乾脆躲在宮裏煉丹修仙好了。 於是,就有了那些對宮女的暴虐。 他只是沒有想到,那羣手無殺雞之力的小孩子們,正是他剛剛當皇帝時的年齡,竟然爆發出了一如他當初對抗羣臣的勇氣。 朝廷上羣臣反對他,後宮里人人想殺他。 他徹底陷入了絕望之中。 他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了。 05 1567年,修仙多年的朱厚熜終究沒能長生不老,而是死在了病牀上。 在他的遺詔裏,他宣佈釋放那些以言入罪的大臣,宣佈取消煉丹的活動。 他死後,一切勞民傷財的事,也都不要再辦。 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?或許是。 歷史是這樣評價他的: 前期頗有作為,可以稱之為“中興之主”。 後期,卻是“暴虐無道”的昏君。 今天這篇文章,也不是要為嘉靖洗白。 我只想讓大家瞭解到,當上皇帝的那一天,他只有十四歲。 對於整個明朝來説,朱厚熜彷彿就是一個縮影。 在無知的時候成為皇帝,在與羣臣的對抗中逐漸消耗,然後成為一個昏君。 縱觀整個明朝,十六個皇帝裏面,多的是變態、昏庸的人。 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整個制度的問題。 這樣的制度之下,縱使是那個14歲的孝順孩子,也註定成為昏君。 或許他的歸宿,應該是那個安陸城裏,無憂無慮的小王爺。 ▲明代國畫胡笳十八拍圖卷局部 *圖: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,侵權請聯繫刪除 /今日作者/ |
|